第617章 長高了
每天鋪子門口,都有不少人排隊。
這次潘二丫排了兩刻鐘才買到的。
得虧不限量,她直接買了五十塊。
“好吃嗎,江康?”男娃饞的都要流口水了。
雖說醫館的夥食很好,有專門的廚娘給他們做飯,可這麼點大的孩子,就是最饞的時候,哪怕不餓,也什麼都想吃。
“嗯,好吃,你想吃嗎?”江康又不傻,見他死死盯着自已手裡的肉餅,就反應過來了。
“想。”男娃也不扭捏,直接點頭承認。
“好吧,分你一點。”江康從沒咬過的另一半,撕下一塊遞給他。
“多謝江康,以後我爹娘給我送吃的來,我也分給你。”男娃立馬開心了。
三人坐在一起,高興的吃着手裡的肉餅。
其他的孩子羨慕的不行。
背藥材的聲音,越發的大,然而香味直往他們的鼻子裡鑽,根本靜不下心。
直到天擦黑,才有一半的人背會了十三種藥材。
可惜肉餅吃完了,江福寶除了江康,誰都沒給。
得虧今天的晚飯是白菜炖肉外加一碗米飯和一勺雞蛋羹,香的不行,不然這些孩子要難過死了。
眨眼間,快要過年了。
馬上江福寶就要十二歲了。
在這裡,女子十四就算成年,可以嫁人生娃了。
江福寶發現自已又長高了些,估摸着有一米四八了。
也不知道她能長多高,癸水還沒來。
等來了,身高就要定型了。
江福寶希望自已來慢些,最好十六歲再來。
以至于吃飯時,她都盡量避開豆類食物,燕窩也不吃。
隻要能長到一米六五以上,她就滿足了。
太高也不好,這裡人普遍都很矮。
除非家裡有錢,從小吃喝不愁。
滿大街,男子大多都是一米七不到,女子則是一米五左右,像孟不咎和孔明學這種一米八以上的,實在是少之又少。
“今年沒下雪,我們回江家村過吧。”
吃完晚飯,江守家喝了一口茶,清清嘴巴裡的異味,随後對着家裡人說道。
年貨已經備好了。
糧食菜肉類,都囤了許多。
對聯燈籠也不需要買,自家有讀書人,自已寫就行,燈籠則是前幾年用的,顔色還鮮豔着,每年就過年時和有喜事的時候挂一下,一點都不舊。
“行啊,都聽爹的,小食鋪也就每年這時候能休息會了,忘憂的繡鋪也是想關就關,就是福寶,小福寶,你的醫館能丢下嗎?”
江大和看向侄女。
“可以,醫館本身就在修繕,一直用的我二徒弟的醫館,直接還給他就是了,不行再讓其他徒弟守着,沒我也行,他們跟了我這麼久,要是連簡單的病症都治不好,那我這個師父,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。”
江福寶沒有吹牛。
幾個徒弟的醫術,别說在連山鎮了,就是去江南或者皇城,都算數一數二的。
尤其是大徒弟胡祿壽,已經在學習莽針了。
等他掌握,是遲早的事。
“那就好,那我們一家子都回江家村過年吧,那裡畢竟是我們的根,都許久沒回去了,說實在的,還是村裡過年好玩,各家各戶來串門,在鎮上反倒有些無聊了。”
江二勇也插了句嘴。
他在鎮上,雖然認識了不少人,可比起村裡的好友,玩的屬實一般。
在鎮上過年,除了跟自家人打打牌,玩玩投壺,再吃吃東西聊聊天。
沒什麼好玩的。
村裡就不同了,他可以跟好友們去山上捉兔子,或者去河裡撈魚。
再者,村裡八卦多的很,光聽那些個婦人婆子聊天,一天時間就這麼打發過去了。
今年村裡人賺了不少錢。
想必年味更濃了。
昨個他還在鋪子門口遇到來鎮上買鞭炮的村裡人呢。
還有幾個提着燈籠,估計是想挂在家門口。
擱以前,哪舍得買這些啊。
“好,那就這麼定下了,後天我們就啟程回家。”
江守家拍了下桌子,就走了出去。
剛吃完飯,他有些撐的慌,人老了,消化不行,要是飯後不溜達溜達,晚上撐的睡不着。
張金蘭的身體倒是好些,她與兒媳們閑聊,右手拉着江福寶。
江福寶則是依偎在阿奶的肩上,聽着她們聊天。
不知不覺,困意來襲。
她簡單洗了臉和腳,就上床睡覺了。
除夕前一天,江家把鋪子都關了,江忘憂跟着一起,回到了江家村,當然,孔明學也來了。
兩人約定好了,除夕在江家吃完年夜飯,就坐馬車趕回鎮上,再去孔家吃一頓。
老兩口就倆人,完全可以把年夜飯的時間推遲。
這樣就是一頓在中午吃,一頓在晚上吃。
安排的很合理,兩邊都開心。
見江家的馬車從村口進來。
不少人都停下腳步,跟江家打招呼。
“村長,回來啦?今年是要在村裡過年嗎?”
“喲,忘憂也回來啦,這兩頭婚真是好,竟然還帶着姑爺回來過年了。”
“咋還兩輛馬車呢,那輛裝的啥?”
“嫂子,我一會來你家找你玩啊,等我把活幹完了。”
“蘭大姐,今年炸肉圓不?還有蛋餃,要是做蛋餃,我一會把爐子擡你家來,咱們一起做,還能聊聊天。”
“......”
無數道聲音鑽進馬車。
江守家幹脆讓車夫停下來。
一家子下了馬車,準備走回去,順便跟村民說說話。
反正離得也不遠。
“行啊,肉圓還沒炸,蛋餃我倒是許多年沒做了,可以做,你下午過來吧。”張金蘭回道。
“嗯,我們回來過年,鎮上有些冷清,還是村裡熱鬧,今年你們都買了鞭炮?”江守家說。
“馬車裡裝的燈籠糧食還有肉和菜啥的,我們家人多,還有下人跟來了,一輛馬車坐不下。”江大和說。
一邊聊一邊朝家走。
許久沒回來,張金蘭都有些恍惚了。
這幾年,她一直忙着鋪子裡的事,銀子嘛,賺了不少。
但是人也特别的忙。
一年到頭,也就回村兩三次。
這裡是她住了許多年的家,人一到老,就有歸鄉情結。
别看鎮子離這不遠,但是張金蘭還是想家的。
她在心裡想着,等累不動了,就跟老伴回到村裡住,隻要兒子孫子孫女們時常回來看看他們就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