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7章 撕袁家人
馬主任聽了黃淑芬的話,立馬沉下臉來。
從年初起,上面三天兩頭組織開會學習,領導在會上反複強調要解放思想,實事求是,團結一緻向前看。
黃淑芬的話,既沒有實事求是,也不利于團結。
張記的事,别人不知情,他老馬還不知情?
馬主任沉聲呵斥道:“黃店長胡說八道什麼呢?幾十歲的人,說話不過腦子的嗎?張口就來。不知道什麼話當講?什麼話不當講?
張記的事,别人不知情,我還不知情?
我馬瑞光在玉京路生活了五十多年,這條街上發生的事,從街頭一号蹇家到街尾二百六十九号的張家,我能給你細細講上三天三夜。
當年,張老主動将張記上交給國家,就在玉京路8号,張記總店門口,領導給張老頒發公私合營的證書,當時我就在現場。”
黃淑芬被馬主任當衆呵斥,臉上有些挂不住,梗着脖子說道:“反正不管怎麼說,她要在張記隔壁開藥店,就是不行。”
唐辦事員看不慣黃淑芬專橫跋扈的樣子,開口說道:“黃店長,這條街的鋪子能開什麼店,不能開什麼店,不歸你管,也用不着你操心。
你是張記的店長,管好張記的事兒就行了。”
看到黃淑芬的臉變得青一陣白一陣,顧汐童突然福至心靈,腦子裡象被一道亮光劃破雲層。
她一直在找報複袁家人的機會,機會這不就送上來了?
眼下就是個絕佳的機會,不用自己亂跑亂問亂打聽,現場的人都是玉京路上老街坊,他們對張記可是知根知底,
自己隻需稍稍引導,袁家人在張記做的事就會暴露到衆人眼皮底下……
馬主任斜了黃淑芬一眼,不再理她,袁道義這一家子,一個個趾高氣昂,真是越來越不像話了。
馬主任轉頭看向卓景然,将營業執照還給卓景然,客氣地和顧汐童握手,“小顧同志你好,我們的工作人員正準備聯系你,想請你參加一場關于返城創業為主題的座談會。”
顧汐童一聽這話,心裡頓時明白是怎麼回事。
返城的知青多了,而政府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。這麼多人回到城裡,如果不能妥善安排,将會帶來很大的社會隐患。
基層街道辦事處要确保自己所轄的區域安定穩定,工作壓力巨大,一邊要四處想辦法為返城人員尋求工作機會,一邊要安撫返城人員。
顧汐童理解基層工作人員的不易,同為返城知青,她更知道知青的不易,她希望返城知青能有就業的機會,這樣,養活自己的同時,也能減輕家裡的負擔。
“非常感謝馬主任的邀請,也感謝領導對我們返城人員的關心。”這兩句感謝,顧汐童發自肺腑。
随後,顧汐童話鋒一轉,有些難過地接着說道:“我們返城知青想為國家減輕負擔,可是我們空有一腔熱忱。
馬主任也看到了,我的藥店還沒有正式開業,張記的黃店長就帶人來阻擾,不讓我開店。
這京北城,有多少像我這樣,毫不根基的返城知青?又有多少像黃店長這種毫不講理的霸王?
“唉,我們這群人實在太難了,當年,國家一聲号召,我們放棄城市生活,到偏遠落後的農村去支援祖國的建設。
一去就是五年,甚至十年,我們把人生裡最青春年華的五年十年奉獻給國家。
如今,知青回城了,許多知青待業在家,沒有工作機會,我們不想成為國家的負擔,于是,許多知青自謀出路。
我們想辦法解決自己就業的同時,順帶招聘些返城知青,力所能及的,幫國家解決一些返城人員的就業問題。
可是,我的店還沒有開起來,端着鐵飯碗的黃店長就上門來威脅我,不準我開店。還放狠話,說我的店開了也開不了一個月。
我們就是普通的返城知青,沒有關系,沒有背景,有的,隻是一顆愛國心,愛黨心。
國家一聲令下,我們就響應号召,奔赴到祖國最需要的農村,黨叫我們去哪裡我們就去哪裡,黨讓我們幹啥,我們就幹啥。
我們一心向黨,一心愛國,主任,你要為我們這些返城人員說句公道話,給我們這些返城人員一條活路。”
顧汐童越說情緒越發激動起來,聲音也越來越大。想到自己一家經曆的種種,她的聲音變得悲憤,透着一股濃濃的無助與委屈。
顧汐童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,但她拼命地想要壓制住心底地悲傷。
顧汐童擡頭望向天空,努力将眼中的淚水逼回。她不允許自己在黃淑芬面前掉淚,
顧汐童強撐的模樣,令人不禁為之動容,心生憐憫。
家裡有孩子下鄉當知青的,聽了顧汐童的話,被狠狠地共情了。
想到自家孩子在鄉下吃了那麼多苦,如今回來,連份工作都找不到,心裡就難過得不行。
有人憤憤地說道:“黃淑芬她高傲什麼,她要不是嫁給袁道義的兒子,她能端上張記這個鐵飯碗?”
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開口說道:“就是,他們一家子,十幾口人在張記工作。
張記不是國家的,倒像是他們袁家的私産。建議有關部門好好查查袁家。
這一家子,全在張記工作,還都是各部門的領導,他們有沒有将張記公為私用?有沒有利用職務之便以權謀私?”
一位老人長歎一聲,開口說道:“現在的張記,哪裡還是以前的張記,我年前到張記抓藥,川芎已經長黴了,他們還拿出來賣。”
“對對對,是應該好好查查,半個月前,我男人受涼了,我到張記去抓藥。
你們猜怎麼着?我抓回來的藥,一半是發黴的。
我拿着藥去店裡找他們理論,他們竟然說藥發黴又不會影響藥性,說這批藥就是這樣的成色。
我要求退藥,他們說,藥一但賣出,拒不退換。
還給我甩臉子,真是氣死人了。”一位三十多歲的婦人接過話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