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一年春夏過去,院子裡的花藤盛開後漸漸變得衰敗,秋天的美總帶着一股子遺憾。
或許正是因着有這份遺憾,人們才對來年的春天更加期待。
清荷走到元宵和喜樂身邊,看他們把泥巴做成屋子,還撿了些枯葉做飯,兩個玩得津津有味,清荷看得也有意思。
過家家啊,她小時候也愛和鄰居家的小孩玩這個。
三個小孩,分工明确,一人帶炊具,餘下兩人帶食材和調料,背着大人把東西拿到不遠處的秘密基地。
說是秘密基地其實就是家不遠處天地裡的一角,旁邊有個小水塘,水深隻到膝蓋,附近連着竹林,沒危險又好玩。
在地裡搗鼓大半天,煮出一鍋滋味獨特的東西,三個人吃得一個塞一個香。
現在想想也是好笑,家裡好好的飯菜不想吃,自己做出來的亂炖搶着吃。
家裡拿了東西,大人不會察覺不到,回到家裡免不了要挨一頓罵,即便是挨罵了,小孩子心裡仍是快樂的。
鄉村的孩童時代,快樂也就是這麼簡單,也是她後來内心深處最寶貴的回憶。
“大姑姑,喜樂請你吃飯飯。”喜樂拿着一片葉子裝了些枯葉高舉着遞給清荷,将清荷從飄渺的回憶中拉出來。
經過昨夜,喜樂和清荷熟悉了很多,雖說面對清荷還有些腼腆,卻是敢主動和她說話了。
元宵拿過喜樂手裡的葉子:“喜樂,這是假的,不能給姐姐吃。”
喜樂被拿了東西也不哭,眨着眼睛道:“小叔,我知道的,我跟大姑姑玩過家家。”
元宵小大人似的道:“姐姐是大人了,不玩過家家,本來我也是不想玩的,要不是看在你是我侄女的份上,這麼幼稚的遊戲我也不想玩。”
昨日在姐姐面前還是領着一群小弟的大哥,今天就在院子裡和侄女玩泥巴,元宵覺得有些不好意思,想了個理由給自己找補。
他說自己不想玩,可他面前那一堆泥以及弄髒的衣裳暴露了他真正的想法,看那樣子,比喜樂玩得還專心。
清荷被兩個孩子逗得哈哈大笑,她也不拆穿元宵,而是鼓勵他道:“元宵做得對,你是當叔叔的偶爾幼稚一下陪陪喜樂也是可以的,元宵是個有責任心的孩子,知道照顧侄女,姐姐覺得很開心。”
元宵被誇得臉紅,一向調皮搗蛋的孩子變得扭捏:“這本來就是我該做的,我可是喜樂的長輩,我不照顧她誰照顧她。”
陪着兩個孩子玩了一會,李氏領着顧氏楊嬷嬷從村裡散完步回來了。
“奶奶,祖母,楊嬷嬷你們回來了。”看着顧氏一臉笑意,便知道她心情還不錯。
李氏樂呵呵地道:“回來了,我領着你祖母她們上村裡轉了轉,她們回頭要在村裡住,熟悉熟悉環境也是好的。”
清荷一手牽着李氏,一手牽着顧氏往屋裡走:“辛苦奶奶了,祖母你轉完村子覺得怎麼樣?還習慣嗎?”
李氏笑眯眯搖頭:“辛苦啥呀,我老婆子哪天不在村裡轉悠兩圈,有你祖母和楊嬷嬷陪我,一路轉一路聊天,多清閑呐。就是咱們村裡不比京城,我怕你祖母覺得不自在。”
清荷和李氏這話的意思是一個意思,就是擔心顧氏住慣了京城,突然來到小地方不習慣。
顧氏明白李氏祖孫的心意,她心中感激:“我倒覺得你們村裡比京城更好,這不是我說客套話,京城高樓雲林,院落精緻,遍地是貴人,什麼都好,可人情味太少。”
“你們村子雖說比不上城裡繁華,可半點也不差,地上鋪的是石闆又寬又平整,村裡的房子收拾得幹幹淨淨的,村民們個個透着精神氣,努力經營着生活,看得我覺得自己年輕了好幾歲。”
“我看這裡還有村學,男孩女孩都能念書識字,就跟我夢裡的桃源村似的,李大姐,清荷,我覺得這裡很好。”
顧氏比李氏小兩歲,兩人是親家,顧氏和李氏說過後,就開始叫她李大姐。
顧氏含着笑說完,清荷和李氏對視一眼放在心來,習慣就好,住下來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,要是不習慣,可夠熬的。
不等清荷徹底放心,顧氏悠悠歎了口氣:“村子裡的人都挺有人情味的,不過她們好像很怕我,隻敢跟李大姐說話,也願意跟楊嬷嬷說話,就是不敢跟我說話。”
李氏上下打量了一下顧氏,咂咂嘴道:“哎!這也不怪他們,你這一身行頭看起來不便宜,農家人手粗,萬一把你身上的衣裳啥的弄壞了,那得把家底賠進去。”
“換做是以前做,我也不敢,也就是現在大丫頭掙了錢,咱有底氣,膽子才大起來。”
顧氏沒想到是這個原因,苦笑道:“那裡那麼容易弄壞了,看來我得跟李大姐學學,另外做幾身簡單的衣裳,正好離了京城,我也不想再穿這些繁雜的衣裳,穿穿簡單的,動起來利索。”
“祖母,這個包在我身上,明日就叫人送料子來。”入鄉随俗,清荷承認是她疏忽了。
周家掙了錢也跟村裡人沒什麼隔閡,一來是因為周家在村裡住了幾十年,村裡人跟周家人熟悉,深知周家人的脾氣。
二來嘛,村裡許多人在周家作坊做工,村民們願意跟周家親近,得罪了周家,他們自己家裡也會損失。
顧氏不同,顧氏才來村裡,穿的衣裳料子,戴的首飾沒有一件不是好東西,再加上顧氏那一身氣勢村裡人不敢靠近實屬正常。
既然是來到了王家莊,有些不适合在王家莊用的東西最好收起來,省得招别人的眼。
半年過去,周家大房的生意越來越好,大房兩口子外加周清波也越來越忙,不過再忙他們也惦記着家中的親人。
劉氏在鎮上的鋪子裡坐鎮,她還不知道清荷昨日回來了,今日上午李氏托去鎮上辦事的村民給劉氏帶信,劉氏才知道清荷回家了。
生意再重要也沒有侄女重要,劉氏把鋪子交給店裡的貨架,包了牛車往家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