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女生 策行三國

第2284章 治國綱領

策行三國 莊不周 3391 2024-01-31 01:12

  既然勢在必行,孫策決定将這個面子給周瑜。

  周瑜是他最早的戰友,這些年來一直全力支持他,不管是平定江南,還是頓兵牂柯,周瑜不喜不悲,總是盡心盡力的完成任務。蔡邕學貫儒道,精通五經,是老一代的文豪。蔡琰寫《士論》,研習梵文,鼓吹新政,幾乎是新王朝的文膽。周瑜娶了蔡琰,成了蔡邕的女婿,既承負着老一代讀書人的期望,又為新一代的讀書人護航,是理想的代言人。

  況且周家還有人在長安,将來進行統戰,周瑜會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榜樣。

  問題也不是沒有。廬江周家也好,陳留蔡家也罷,都是數得上的世家,如果處理不當,很可能會讓世家誤解,以為他們的春天又來了。因此,在同意稱帝之前,要把一些原則落實下來,形成共識,作為新王朝的發展綱領。

  孫策坐了起來,披上衣服。“有紙筆嗎?”

  “嗯?”袁權眨着眼睛。

  “我要草拟一些文書。”

  “大王,這可是稻香殿,不是理政所在。你在妾的殿中草拟文書,将來會有人說妾幹政的。”

  孫策想了想,笑道:“民以食為天。在你這稻香殿拟文書,将來肯定會被載于史冊,希望我這份文書能讓普天下的百姓都能聞到稻香,衣食無憂。”

  袁權聽了,收起笑容,披衣下床。“既然如此,就算惹人非議,妾也認了。”她取來一張小案,擺在床上,又取來筆墨紙硯,親自磨墨。孫策盤腿而坐,閉目沉思良久,提起筆,在上好的江東竹紙上寫上第一行字:

  夫治國如修道,須陰陽和諧,五氣均衡,内壯而外強,方能延年益壽,盡其天年。

  ——

  兩天後,孫翊、孫尚香到周府拜訪周瑜,請教軍事,孫匡、徐華則向蔡琰請教繪事,同時帶去一份孫策親筆書寫的文稿,請周瑜、蔡琰共同商議、潤色。

  周瑜看完文稿,便明白了孫策的用意,孫策同意稱帝,并願意将這個榮譽給他,但有些原則必須先行确定,周家、蔡家要以身作則,率先做出表态,并形成治國綱領,确保以後都會遵行,不會輕易改動,更不會束之樓閣,成為虛文。

  夫妻二人反複研讨之後,喜出望外。倒不是因為孫策接受勸進,而是因為孫策這個綱領與他們秉持的觀念并不沖突,雖然孫策沒有提及聖人、三代,王道、帝道,也沒有引經據典,但所有的原則都符合儒門的希望,比如平衡君權臣權,比如仁政愛民,比如薄斂輕賦。如果說有區别,那也是孫策所拟的原則更樸實,更具體,更具可行性,而且将民的定義進行了拓展,涵蓋了所有的百姓。

  蔡琰看完之後,隻有一個擔心,這個綱領很可能成為束縛孫策自己的繩索,比如孫策要求限制權貴在百姓中的比例,控制貧富差距,很容易引起一個疑問,作為最大的權貴,孫氏皇族怎麼限制,孫策本人怎麼限制?

  周瑜倒是很放心。他對蔡琰說,大王站得高,看得遠,對曆史的理解深刻,眼界絕非普通人可比,他既然能提出這個方案,自然會考慮到這一點。你就先按他的綱領進行潤色,然後附上意見,由他自己進行取舍就是了。張相、虞翻都是聰明絕頂的人,就算大王一時疏忽,他們也會提醒大王的。

  蔡琰欣然同意,連夜對孫策的文稿進行潤色,次日便由周瑜親自送入宮中。

  孫策看完之後,稍微進行了一些修改,随即派人謄寫數份,分送首相張纮、計相虞翻、政務堂祭酒黃琬、軍師祭酒郭嘉、軍師沮授、劉晔,谏議大夫荀彧等人,請他們做好準備,屆時一起讨論。

  收到這份文件的都是聰明人,知道這是孫策分發這份文件的潛台詞,不敢怠慢,仔細研究了一番,寫好讨論的要點,準備好腹稿,等待孫策的召見。

  文件剛剛下發不久,襄陽學院祭酒蔡邕到達建業。

  蔡邕來建業是為了主持孫堅的喪事。他學識淵博,文冠天下,通曉治喪的各種禮儀流程,又是寫墓碑的專業戶,由他來主持孫堅的喪事再合适不過。來的路上,蔡邕已經寫好了碑文,并親筆書寫了碑額。依照孫堅的遺願,碑文中隻記他在漢朝的官職、事迹,爵位止于富春侯,不提他作為吳王之父的事。

  孫策很滿意,帶着蔡邕趕到紫金山,向母親吳太後彙報。吳太後看完之後,也沒什麼意見,請張纮書丹,命石匠刻碑,然後開始治喪。

  喪事由蔡邕主持,虞翻具體操辦,孫策本人隻要按照流程走就行,倒沒太多的事要他費心。他正好趁這個機會與文武會面,讨論相關事宜。平時也沒有這樣的機會,很難聚集這麼多人。

  雖然治國綱領的讨論還集中在一個小圈子内,參與其中的人不超過十個,但吳王即将稱帝的風聲還是傳了出去。因為孫堅堅持以漢臣的身份下葬,就連孫堅的富春侯爵位都傳給了孫權,喪事就成了孫家的私事,不稱為國喪,這兩件事得以并行不悖。

  不出蔡琰所料,如何限制君權成了最大的焦點。除了孫策之外,幾乎每一個人都很關心這個問題。他們不是反對孫策的這個決定,而是懷疑孫策能不能做得到,又以什麼樣的方式予以保證。

  從商鞅變法以來,君權就一直在膨脹。“王子犯法,與庶民同罪”盡管是一句空話,畢竟提出來了,如何限制君權卻是隻字也未提,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,在為劉氏皇權提供了合法性的同時,也有用神權來限制君權的用意,但是很顯然,這一點落空了。虛無缥缈的神權對君權的影響有限,能有多大影響取決于皇帝本人,當他敬畏天命時,還能有一點影響,當他隻顧眼前時,天命就棄如敝履,層出不窮的災異除了造成天下大亂,百姓流離失所外,并沒有對君權産生多大的影響。

  孫策主動提出限制君權——不管他是口頭做做樣子,還是為了堵世家的嘴主動讓步——這當然是衆臣求之不得的好事,從老臣如蔡邕、黃琬到少壯派張纮、虞翻,沒有人不希望限制君權,維持君權、臣權的平衡,但如何限制,他們都沒有底,意見不一。

  在這一點上,張纮、虞翻反倒不如蔡邕、黃琬來得灑脫,他們是文臣之首,就是相,相權是臣權的代名詞,君權、臣權之争很多時候就表現為君權與相權的競争,他們如果太積極,很容易被認為是擅權。蔡邕、黃琬沒有這樣的顧忌,放膽直言。尤其是黃琬,依稀又找到了當年作為黨人中堅的感覺,戰意盎然。

  在與孫策正式讨論之前,幾個人初步合議時,黃琬提出一個建議:恢複漢朝初建時的三公制度,罷免尚書台、秘書台等内朝台閣的權力,取消大将軍、骠騎将軍等職能重疊的内朝官職,由丞相掌民事,太尉掌兵事,禦史大夫掌監察權。

  總結起來一句話,罷免内朝,權歸外朝。

  作為唯一正式與會的女性,蔡琰委婉地提出了反對意見,她認為黃琬這個建議有失偏頗,不符合孫策提出的平衡原則。僅從有漢四百年的曆史來看,事務越來越多,官員規模越來越大,就不是之前的三公制所能解決的,更何況眼下又新增了政務、講武、木學諸堂,這些都是以前沒有的,籠統的歸于太學,僅作為學術研究機構,似乎也不合适。工商業的發展需要有專門的部門進行管理,大王因此設計相一職正是為此,這幾年的實踐證明,計相府不可或缺,不僅不應該削弱,歸于丞相府,反而應該加強。

  蔡琰話音未落,虞翻就笑了一聲:“多謝蔡大家,這可是我和計相府同仁難得聽到的公道話,再辛苦也值了。”

  衆人不禁莞爾,就連黃琬本人都笑了兩聲。計相府的主要職能是管理工商業,尤其是商業,虞翻本人精明幹練,又有麋竺這樣的大商人協助,要想瞞過他們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。商業發展迅速,商稅水漲船高,想逃稅的人如過江之鲫,卻無一例外的栽在了虞翻、麋竺手中,偷稅不成,反倒被罰了款,嚴重的甚至取消了經商資格。這幾年間,因為偷稅漏稅被趕出海商會的就有好幾個。

  斷人财路,如殺人父母,虞翻和計相府的名聲當然好不到哪兒去。那些人理虧,又知道虞翻不僅能說,更能打,不敢正面挑釁,隻能在背後說計相府唯利是圖,都是桑弘羊一般不通人情的酷吏。虞翻再強勢也阻止不了流言蜚語,隻好充耳不聞。

  如今聽到蔡琰為他和計相府正名,他非常欣慰。

  在座的也都是了解内情的人,知道虞翻雖然不講情面,卻不是貪财好利之人,除了為人狂傲之外,他的學問、道德和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。而狂傲也不是什麼缺點,黃琬本人也狂,有本事、心不虛才能狂啊。虞翻狂得坦坦蕩蕩,問心無愧,他們還是欣賞的,平日裡也覺得虞翻受了委屈,此刻不免會心一笑。

  笑過之後,黃琬反問:“依你之見,又當如何平衡君權、臣權?”

目錄
設置
手機
書架
書頁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