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1章 村子裡的改革
祝曉敏拿一個蘋果出來,坐在院子裡啃着吃,看到放在那裡的三輪問:“怎麼又擺弄這三輪?打算做什麼?”
常大林說:“這麼大個龍城,我們的面包隻在這裡賣,就有很多人不知道,我們想着,如果每天早一點,多烤一些,用這三輪帶去别處,一定能賣更多。”
祝曉敏搖頭:“那就要占個人手。”
常大林忙說:“我們合計過,面粉一次多發一些,從早上就開始烤,這一天下來至少能多烤二百個,前邊的幾批我們分頭去别處擺攤賣,下午這些還在廠門口賣。”
祝曉敏回頭看看廠門口的人群,忍不住笑:“多烤二百個,估計這裡也差不多賣得掉。”
是啊,要是往别處去賣,二百個還是有點少。
常大林有點洩氣,忍不住擡頭瞄她一眼,欲言又止。
祝曉敏笑問:“怎麼了?有什麼話你直接說。”
常大林遲疑一會兒,才小心試探:“不然,我們……我們再多配兩台電烤箱?操作間還有的是地方。”
祝曉敏笑起來,點點頭:“我已經寫信和志安說了,隻是你這三輪修歸修,倒也不用自己去賣,等我們這裡完全穩定,可以和别的副食店合作,送去他們那裡去賣。”
“給别人去賣?”常大林睜大眼睛,回頭看看玻璃櫃台裡的面包,有些舍不得。
祝曉敏明白他的心思,含笑說:“當然,給别人賣,價錢就要低一些,可是節省人手,我們多做一些也一樣。”
常大林雖然沒有多少見識,但這些年在瓷窖口食品廠幹着,廠子一些重要決策都是祝曉敏在做,他眼看着食品廠一步步的辦起來,對她是足夠信任,還是點點頭:“那我三輪弄好了,可以去送貨。”
這個倒是可以。
祝曉敏點點頭,又說:“今年我們是剛剛起步,什麼都不用急,等到機器配起來,明年我們還可以做端午的粽子、中秋的月餅、過年的糕點、正月十五的元宵。”
常大林眼睛一亮:“粽子和元宵也不用機器,我們明年肯定能做。”
祝曉敏笑着點點頭:“過年離的最近,也還有好幾個月,回頭我們再琢磨一下糕點的包裝,辦成年貨,把廠子的标志打上去。”
這年頭大家過年互相走動拜年,都是帶一兩盒糕點,完全可以專門做成年貨。
這個常大林就更不懂了,隻是點點頭,想想又說:“還有臘月初八的臘八粥,臘月二十三的麻糖,我們是不是也能試試?”
祝曉敏笑:“當然,現在有空就可以琢磨起來,口味還好說,要怎麼賣,尤其是臘八粥,要一大早就吃的,我們這裡還需要場地。”
常大林琢磨一會兒,向緊靠大門的屋子看一眼。
那屋子現在是他們幾個人當廚房和餐廳用的。
祝曉敏微微搖頭:“如果是做店面,最好還是不要在廠門裡邊,人來人往不安全,我們院子裡還有孩子呢。”
常大林連連點頭,抓抓腦袋,一時想不出主意。
祝曉敏笑:“還有好幾個月,慢慢來,歇下來大家商量。”
兩人說會兒話,那邊金春秋幾個人已經把明天要用的面和好發上,操作間收拾好出來,兩個女人進廚房準備自己人要吃的晚飯,金春秋去給馮振興兩人幫忙。
等江星宇帶着郭星琪和小江山過來的時候,這邊面包已經差不多賣完,看到小江山,常大林先拿個蘋果給他抱着啃。
江星宇看到,笑說:“還是大林哥帶回來的蘋果好。”
常大林有些讪讪的:“十二大隊種的晚,許是正好的時候。”
祝曉敏“嘿”的一聲笑出聲來,擺擺手,“整個瓷窖口都有果樹,你是十二大隊的人,帶車回去買水果,自然是去十二大隊。”
江星宇也笑:“就是啊,大林哥,我沒别的意思。再說,不管是哪個大隊,那種果樹都是當初曉敏在的時候做起來的。”
是啊,整個瓷窖口從種果樹到各自的副業,當初可都是祝曉敏在的時候做的業績。
常大林這才釋然。
見馮振興那邊也收了攤子,三輪車也不修了,推回去放着,搬張桌子出來在院子裡,把準備過節的食物擺上來,大家坐着說話。
再隔一會兒,馮文明也下班回來,進了院子看到這麼多人就笑:“我一下班就急着跑,還是比你們晚。”
江星宇也笑:“我也剛來。”挪個凳子給他。
馮文明拿個袋子過來,遞給常大林:“我們分的月餅,一會兒大夥兒嘗嘗。”看到桌子上的蘋果,眼睛一亮,向祝曉敏問,“你們廠又回村裡買蘋果了?”
祝曉敏笑:“我們廠是買了,不過這些是肉聯廠買的,給我們搬了十箱,回頭你帶些回去。”
馮文明答應一聲,拿一個蘋果來咬一口,感覺到清甜的滋味,眯眯眼,享受的籲一口氣,喃喃:“要不然,我明年也和我們廠建議一下,帶車回去,順便回村裡瞧瞧。”
祝曉敏笑:“你要回去瞧瞧沒什麼,要買蘋果,還是讓大林跟着去,或者找常廠長幫忙。”
馮文明詫異:“怎麼了?”
祝曉敏微微搖頭,把江星宇帶紡織廠的車回去買蘋果,結果一大隊以次充好的事說一回。
馮文明皺眉:“現在的生産隊長是夏老三吧?怎麼這麼做事?滿倉叔能答應?”
常大林接口:“一大隊生産隊長雖說還是夏老三,可是現在要農林分開,夏老三原來是民兵隊的隊長,這次肯定是要留在林場的,滿倉叔也是,村裡的事就不知道是誰接手了。”
也就是說,不管是谷滿倉還是夏老三,這個時候未必就能做得了主。
另外,要進入林場的人,以後也是工人,拿工資了,自覺身份又高一等,有好多人也就不把從前這幫知青看在眼裡。
祝曉敏心裡倒有些釋然,微微點頭:“這個時候正亂着,也難怪,等全部理順,應該好一些。”
林場要農林分開,農田又要包産到戶,在這個時候,是村子裡的一件大事,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新鮮話題,議論好一會兒,直到廚房裡喊開飯,大家被食物吸引,這才換了話題。